第十五周语文教研组活动(组内公开课)

发表日期:2015/12/16 9:44:51 作者:秦卫平 有3262位读者读过

(主评人)周涛峰:

《练习6》是一课综合练习,本次练习安排了五个版块,包括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重点。吴老师一改以往的教学设计,以闯关的形式,巧妙地构思,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启发下得以发展。现就吴老师的这节课,我粗浅地做以评价。   我认为谢老师的教学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快乐的事。我想刘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一定是用心良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课前调查分析,课时目标定位准确。

上课伊始,吴老师在课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作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处处留心”的教学上,可以说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方法做了全盘的考虑,教者做到了心中有数。

二、教师的亲和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度过。

在课堂上,我们看到吴老师总是以不急不躁的教学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即使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也能坦然对之,这对培养学生自信是很有好处的。这一点正符合了新课标中提到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师也力求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体验快乐中掌握了知识。

三、教师的教学设计别出心裁让学生愉快地思索。

这是一课练习,课堂上吴老师摒弃了以往一贯使用的教学方法,而是将教学内容以闯关的形式呈现,这样既调动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不使课堂过于单调。整节课吴老师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版块:我会读、我能试、我能找、我能写。四个教学版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很好地做到了传授知识向语文能力的延展,更主要的是吴老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做到了由课本向能力的拓展,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

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形式推陈创新。

在教学中,吴老师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在活动课中常见的学习方式被引入语文课堂,改变了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将枯燥的学习变得有乐趣。

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学生回答问题产生障碍的时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真思考,讨论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寻找答案,这就是授学生以渔,而且学生真的找到了答案,尽管说的不是很恰当,不是很完整,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思索的过程。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这节课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设计新颖,教学流程清楚直观,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主评人) 徐九生:

能否上好语文练习课,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实话,教语文二十年,上练习公开课,我甚为惶恐,但今天,吴老师给我们唱了一出好戏。以下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备课设计“打破常规”

一般语文练习课,一些教师总是参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明确要求——逐项训练——讲评总结),一题接着一题地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学生缺乏对练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学习的效率。因此,老师匠心独运,以“挑战极限闯关”的形式,分为“我会读”“我能试”“我能找”“我能写”四大板块,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训练方式“灵活多变”

简单灵活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但练习课教学不能走简单化的路子。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训练内容活起来,让训练方法多起来。

这节练习课中,教师设计“我能找”这一环节,就是对语文教材资源进行一次整合拓展,设计“我能写”就是活学活用,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多样化的训练中提高孩子对多音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