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周语文教研组活动(理论学习)

发表日期:2016/11/2 13:16:42 作者:佚名 有3388位读者读过

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性

课堂上的生成具有它的必然性。但是有的教师只重视生成,而忽视了预设。这样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我们要对这种过分强调生成的现象引起足够的警觉。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之一便是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使之为教学的有效性服务。

关键词:

无效生成:文本的预设:对学生的预设:生成的有效性: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可见课堂上的生成具有它的必然性。但是有的教师只重视生成,而忽视了预设。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不仅形散而且神也散。那种所谓的生成实际上就是放羊式教学,是一种放弃教师的教学责任的体现。这样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我们要对这种过分强调生成的现象引起足够的警觉。新课程的实施更使我们紧迫地感到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之一便是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使之为教学的有效性服务。

一、无效生成,充斥课堂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不少教师曲解了“个性化”和“独特感受”,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对学生非理性的解读不置可否,不能及时纠正加以正确的引导,更有甚者把它看做是创新,使课堂生成偏离了正常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很多教师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有相当多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形式上热闹,内容上混乱,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这都是由于教师在认识上存在着困惑,继而引发了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和迷失,让那些无效的生成充斥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这样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教授基础知识,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

二、预设的有效性

预设的有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文本的预设。文本中的基本教学内容是可以课前预设的,否则教师难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这就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收集相关资料,从多角度理解教材,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样才能观点鲜明,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才能在不偏离教学的重点、难点的同时去引导学生的生成。

对学生的预设。教师除了要备教案,还要备“学案”。从纯粹的文本设计中走出来,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转向多种预设。备“学案”是指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接受能力、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体验一下学生的心理、爱好、追求、思想等,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走进学生的世界,做学生的知心人。因此,研究学生是预设的起点与归宿。而这恰恰是大多教师所忽略的部分。

预留出学生自主建构的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的教学预设不是指把一堂40分钟的课塞得满满当当。如此一来,教师难免会为了完成课堂目标任务而赶时间,忽视学生的闪光点,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课前预设要具有适度的弹性、包容性和自由度,为学生留有自主反思的空间,把学习、思考、表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挑战与创新。

三、生成的有效性

并非所有的生成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有效生成是指向语文学科教学的,是指向语文实践的,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具体地说就是,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成具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即生成的过程中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基石,以语言交流为载体,充分彰显师生的生命活力,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引发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的教学生成。对于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教师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四、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1、预设与生成相互统一的必要性

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预设,也不能没有生成,但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的教学,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将会导致无视或忽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尽管这堂课多么的"环环相扣",突出的是教师个人精彩的"表演";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许这堂课会热热闹闹,但因为缺乏目标,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无论怎样的生成,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

2、具体做法

1)、“预设”是基础,是前提,实现为“生成”而“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计,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因此,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不是要求教师放弃“预设”,只是要求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这就告诉我们在备课时,教师不仅要为课堂实施预先搭建好科学的大框架,使学生拥有尽量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类型等实际状态,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在此基础上,选择好相应的引导策略,避免放任自流。如:中秋节前后,校园里到处飘着桂花的香气,看着学生兴奋地欣赏、谈论着桂花,老师预设了研究桂花的相关问题情景。果然,同学们接受了这一探究主题,纷纷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了许多探究问题:桂花有哪些品种?怎样种植桂花?桂花和风土人情有怎样的关系?由此,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提出了丰富多彩的探究问题。预设为生成性学习搭建了舞台,实现了为生成而预设。

2)、“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机械地照搬“预设” ,而要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真实、精彩地动态生成,得到适性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发展,并使原有预设得到补充和提升。

总之,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就是理性地看待和评价预设与生成,一方面预设应为生成留有空白,另一方面对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促进学生个性张扬要有充分的空间,因势利导,让其成为课堂中的闪光点,面对一些消极的、负面的生成则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采取机智的方法,回到预设的安排上来。从而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的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