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周语文教研组活动——理论学习

发表日期:2017/3/22 14:14:35 作者:袁文晋 有3161位读者读过

词串:“串”起一条精美的语之链

词串:“串”起一条精美的语之链;作者:林永锦;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第04期;词串教学是低年级课本编排中常见的形式,它围绕一个;反观中高年级课文,亦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来叙述的,为;一、词串教学与词语教学:由同一起点走向不同层面的;词语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多将解决词语的音形;1.求同让文本主旨更集中;(1)围绕同一情境形成词串;苏教版六上《夹竹桃

词串:“串”起一条精美的语之链

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第04

词串教学是低年级课本编排中常见的形式,它围绕一个中心,将一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串联起来,用以展现某类事物或描绘某个场景。词与词之间留有间歇,是“合辙押韵”的准韵文。它有诗歌般的韵味,散文般的意境,生动形象的画面,充满着生活的情趣。上课时,学生在韵文织就的情境中理解词语,在词串营造的特定语境中升华情感,是由“词串”及“语境”、由点及面的以小见大式教学。

反观中高年级课文,亦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来叙述的,为了生动而准确地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使用了大量精彩、传神的词语。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抽丝剥茧,找到这些词形成词串,并借助词串,构筑词语之间、词语与文本之间的联系,使词与词之间互通经纬,就如同在美妙的文字中串起了一根“语之链”,彰显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词串教学与词语教学:由同一起点走向不同层面的课程资源

词语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多将解决词语的音形义作为起点,将运用词语说话作为终点。而词串教学,起步时尚需解决词语的音形义,随着教学的深入,将承载着情的生发、意的伸延、境的拓展。如何组建词串变得尤为重要。于作者而言,词串是他情思凝结的点、情感发展的线、故事铺陈的面,因此词串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骨架。对教者而言,其价值在于,词串可作语言训练的点、思维构架的线、情境创设的场。

1.求同让文本主旨更集中

1)围绕同一情境形成词串

苏教版六上《夹竹桃》

一到春天这些花全都开了,这里一片红色的,那里一片黄色的,整个院子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这就叫——花团锦簇。

这么多花一齐开放,充满生机,这就叫——满院生辉,真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呀!秋天到了,季先生家的院子里这些花开了:

大家看,一年三季,季老先生家里是——花开花落,万紫千红,令人神往。

让我们带着向往的感情把这一组词读好:

花团锦簇 满院生辉 五彩缤纷

美不胜收 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这篇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有“满院生辉”“美不胜收”,但是放进花名组成的词串中,并辅以图片的渲染,再和形容词组成的词串相串联,无需更多语言,便将季先生家院子里一年三季活色生香、满院生辉的热闹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词语理解迎刃而解。

2)围绕同一主题形成词串

苏教版五下《秦兵马俑》

种类繁多 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惟妙惟肖 绝无仅有 享誉世界

这一组词串是从全文中对秦兵马俑进行描绘和评价的语句提炼而来,它们指向的不是秦兵马俑某个方面的特点,而是兵马俑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读这些词串,能感受到的是秦兵马俑震撼人心的独特魅力。苏教版教材中许多练习安排了读读背背学成语,许多成语的编排便是按照一定的主题形成了词串。例如:

沙漠之舟 自强不息 忍辱负重

始终如一 飞沙走石 志在千里

义无反顾 坚定不移

2.分层让文本对比更明显

苏教版四上《特殊的葬礼》

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雄伟壮观 逐渐枯竭 生命垂危 奄奄一息

这两行词语中,第一行描绘的是昔日塞特凯达斯瀑布作为世界水量最大瀑布群之一的壮观情景,第二行则描绘的是如今瀑布逐渐枯竭,奄奄一息的情景。词串让同一瀑布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情景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3.归类让文本主线更明晰

苏教版五上《二泉映月》 执教:孙双金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到了高年级,课文线索日趋复杂,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叙述各有铺陈又相互关联。例如《二泉映月》一课中,有对月光的描写,有对阿炳的介绍,有对《二泉映月》乐曲的描写。分三列归类后,既有利于学生在一定语境中积累大量词汇,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文本主线的发展,情愫在月光中酝酿,在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中积淀,在乐曲的委婉连绵中交织,复杂的、朦胧的、痛苦的,都借由这月光、这乐曲倾斜而出。

二、词串教学:握住这把钥匙,走进诗意的语文世界

词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整合词语而形成的词串是微缩的文本,是开启文字大门的金钥匙。握住这把钥匙“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将带领孩子走进绮丽诗意的心灵栖居地。

1.用词串直击文本核心,还语言以灵性美

浙教版五上《在大熊猫的故乡》 执教:张祖庆

师:课文中有很多词语非常美,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一组词语)

苍绿幽静 鸟鸣声声 郁郁葱葱

泉水清清 箭竹茂密 流水涓涓

师:谁来读一读这些词?(学生读,语气平淡)

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读读其中的某个词语,品味一下,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自由读词语后纷纷举手)

生:读着“苍绿幽静”,我好像来到了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树枝相互遮掩,看不见天空,里边很静,很静,偶尔传来几声悦耳的鸟鸣声。

师:真美!来,你再来读读这个词语,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生:苍绿幽静。(读得抑扬顿挫,很有绿意浓浓的感觉)

生:我读着“鸟鸣声声”这个词语,仿佛看到了许多美丽的小鸟在树林里边飞边叫,周围满是清脆的鸟鸣。

师:老师给你们配音,我们一起读,好吗?

(教师用口哨模拟出了清亮的鸟鸣,学生读“鸟鸣声声”,声音里包含喜悦。读完,其他学生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

生:老师,我来读“泉水清清”。(学生充满深情,“清清”两个字读得很舒缓)我仿佛来到了清澈澄净的泉水边,里面有很多鱼儿在嬉戏玩耍,还可以望见溪底的沙石,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格外清晰。

师:好一面天然的镜子啊!你读得真美!

师:读着不同的词语,你的脑子里一定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孩子们,学词语就要学会联想,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记牢。请你把自己觉得最有味道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听。(学生读其余的词语,都读得绘声绘色)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课文里,那关键的几个词是“文之眼”“文之骨”,找出这些词,便能拥有穿透文本的力量,文章的意境、文章的厚度、文章的情感借此生发,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场”,引生入胜。张祖庆老师说:“我一直以为,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了无生命的,这样的词语,是生机勃勃的心灵之树旁一片枯萎的叶子。我们要想尽办法通过词语教学,为孩子们展现一个广袤丰美的语文世界,一个神奇绚烂的语文天堂。”

2.用词串创设文本情境的场,营造语言意境美

苏教版三上《庐山的云雾》

腾云驾雾 飘飘欲仙 流连忘返

变化多端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1)读词串,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说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孩子们不禁想到了孙悟空的筋斗云,因此对庐山的云雾萦绕身边兴趣盎然,急于进一步了解云雾,接近云雾。

2)画云雾,品味云雾奇妙姿态。庐山的云雾有哪些姿态?拿出画笔,根据课文中的描写画一画,画白色绒帽,画一条条玉带,画天幕,画大海。像这样姿态万千,变幻无穷,就叫“千姿百态”。再运用白板的拖拽功能,将云雾随意改变形状,让学生想象“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会变成哪些样子。随着学生思维的活跃,云雾也变得真实可感,学生体会到那种仙境般的神

秘感和变化多端的壮美感。词串教学,把奇丽壮美的庐山云雾,浓缩成似梦似幻的童趣,在课堂上随着画笔流淌。在这里,词语不再是冷冰冰的方块字,它被赋予了画面和情趣,学生的精神世界与词串产生关联,学生在语境中反复体悟,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

3.用词串挖掘文本内在联系,品味文本结构美

苏教版五下《二泉映月》 执教:孙双金

师: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认识吗?谁来读读?(出示词串)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恬静激荡

双目失明 热爱音乐 卖艺度日 经历坎坷 向往光明

静影沉璧 升腾跌宕 步步高昂 委婉连绵 舒缓起伏

第一个读的学生是按照常规横着读的,孙老师不急于点破词语排列的奥妙,而是问:“刚才这位同学是横着读的,你还可以怎么读?”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还可以竖着读,老师进一步问:“你为什么竖着读?”学生理由很充分:“因为第一行是讲月亮、月光的,第二行是讲阿炳的,第三行是讲《二泉映月》的旋律的。”在一步步的发现中,学生深情地读起了三行词语。 这节课中,孙双金老师把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找出来并分成三类,短短的几分钟的教学,孩子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积累了描写月光的、描写人的身世的、描写乐曲的词语,又初步领略了月光的幽静、阿炳身世的凄凉、乐曲的跌宕,把长课文读短,厚文本读薄,文本的主线不知不觉中凸显出来。

4.用词串锤炼语言,展现语言丰富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教师精心研读文本,提炼出来的词串,恰似源头活水,是一条清澈的河流,汹涌而来。

苏教版三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执教:薛法根

师:大家读得很好,现在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说。逐组出示四组词语: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察觉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师:读读这几组词语,看看有没有联系,快速把它记住。   (生积极记背这几组词语。)   师:谁能用上这几组词语,说说我是怎样钓鱼的?   (一生用了这几组词语,基本上说清楚我是怎样钓鱼的,但用词还不够灵活,说话不连贯。最后说:我钓上了一条大鲈鱼。)   师:这位同学钓鱼的动作有点生硬,有点像木偶。最后也是说钓到大鲈鱼的,最好有点变化,因为,野生的鲈鱼是很难钓到的。谁再来说,这次,老师要把这几组词拿掉。   (又有两个学生说,一个比一个说得好,最后分别说:钓到了青鱼和鲤鱼。)   师: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我钓鱼你会写吗?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用上准确的动词。   生:还要注意周围的环境。   师:对,写一件事情一定要写清楚动作,还要有周围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心情,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