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 正文

2025年秋学期校本研修活动(115):​聚焦情节冲突,品读人物形象 ——语文教研组组《桥》微型小说教学公开课侧记​

发表日期:2025/10/15 16:05:26 作者:语文 有位读者读过

10月15日下午,社头小学语文教研组青年教师郑凯悦在六年级(上)第四单元《桥》的组内公开课中,以“探索微型小说的阅读密码”为主线,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情节梳理与冲突分析中感悟人物形象,呈现了一节富有思维深度与情感温度的小说阅读课。

一、任务导学:层层递进,破解阅读密码

课堂以“故事中理情节线”为起点,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圈画关键词句,快速梳理出山洪暴发、村民逃生、老汉指挥、父子牺牲等情节脉络。教师巧妙运用短句朗读指导,如“像泼。像倒。”“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让学生通过铿锵的节奏感受洪水的凶猛与危机的紧迫。在提炼小标题的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情节浓缩为“洪水突至—有序过桥—父子殉职—祭奠英魂”,初步把握小说结构。

二、聚焦冲突: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光辉

任务二“突点中品人物像”成为课堂亮点。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老汉与村民、老汉与儿子之间的多重冲突,通过品读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学生从“他像一座山”中读出老汉的镇定与威望,从“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中感受到其原则性与威严,而从“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的细节中,体会到深沉的父爱。教师适时追问:“老汉为何先后两次让儿子排到后面?”引发学生对“党员责任”与“父子亲情”辩证关系的思考,人物形象在矛盾抉择中愈发丰满。

三、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升华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勾画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如“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通过拟人化描写体会环境对情节的推动作用。学生发现,洪水的“狞笑”与老汉的“如山”形成鲜明对比,桥的“坍塌”则象征牺牲的悲壮,环境描写不仅是灾难的背景,更是人物精神的映照。

四、联结现实:小说虚构中的生活真谛

课堂尾声,教师引入殷雪梅、拉齐尼·巴依卡等现实中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小说是虚构的,却有生活的影子?”学生纷纷表示,老汉的形象凝聚了无数舍己为人的英雄精神,小说通过艺术加工,让这种精神更具震撼力。课后拓展阅读《玉米的馨香》,进一步强化了通过情节、环境解读人物形象的方法迁移。本次公开课展现了青年教师对小说文本的深刻解读能力与任务型教学的有效实践,语文组教师一致认为,课堂既夯实了阅读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对人性光辉的思考,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mmexport1760511290541.jpg


mmexport1760511292811.jpg